細說漢字:甑
“長碓搗珠照地光,大甑炊玉連村香。”這個“甑”字讀作zèng,是個會意兼形聲字。①是《說文》中籀文的形體,中間的下部是“鬲(lì,炊具)”,兩側的曲線是烹煮時所散發的蒸汽,中間的上部是“曾”,表示該字的讀音。②是小篆的形體,其右邊是“瓦”,表示“甑”有陶制的,這就變成了右形左聲的形聲字。③是楷書的形體。
《說文》:“甑,甗也。”此說不妥。“甑”與“甗(yǎn)”并非同一種炊具。“甑”是古代的蒸食炊具。新石器時代已有陶甑,商朝和周朝又有用青銅制成的甑。甑的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,可放在鬲或鍑(fù,大口鍋)上蒸煮,很像現在的蒸籠。 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醬》:“于大甑中燥蒸之。” 也就是說:在大蒸籠中用急火把它蒸好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瓦,曾聲。 《說文》“甑”字籀文從?(鬲字古文),曾聲。《說文》:“甑,甗也。”本義是蒸食炊器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許子以釜甑爨,以鐵耕乎?” (許子也用鍋甑做飯、用鐵器耕田嗎? )(徐在國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漢典:m.mykzcw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