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戌
“戌”字讀作xū,是古代的一種兵器,是個象形字。①是甲骨文,上部朝左的部分是平口斧頭,下部是一條長柄。②是金文,斧頭部分較大,但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體。③是小篆的形體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“戌”字的本義為“兵器”,但這個本義早已不復存在。《說文》:“戌,滅也。”這個義項是從兵器的本義引申出來的。后世的常用義倒是它的假借義,即代表地支的第十一位;也是一日內的十二時辰之一,“戌時”相當于現在晚上的七時至九時。
請注意:“戊”、“戌”、“戍”三字不要混淆。從形體上看,“戌”字是“戊(wù)”字內加一小橫,與“人”無關,而“戍”字是“人”字在“戈”字之下,表示“武士”持“長戈”,是“保衛”義,如“衛戍”。從讀音上看:“戌”讀作xū,“戍”讀作shù。由此可見,“戊”、“戍”、“戌”三字的形、音、義均不相同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象形字。甲骨文、金文字形像帶柲的廣刃兵器(如戚鉞)形,后被借為地支的第十一位。用以紀月,指農歷九月;用以紀時,指十九時至二十一時;在太歲紀年法中用以紀年,《爾雅·釋天》:“太歲在戌曰閹茂。”與天干相配,可用以紀日,亦可用以紀年。(李義海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漢典:m.mykzcw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