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國
這是“漢皇重色思傾國”的“國”字。甲骨文①的形體就是“或”字,右為“戈”,左為“國”,以戈衛國。可見在甲骨文中,“或”與“國”是不分的。金文②左邊中間的圓圈是表示國土,周圍的四條短線表示國界,右邊有“戈”,也是以戈衛國之意。可見這個“國”字是個會意字。到了小篆③則在“或”字之外又增加一個“口”,表示國界,這就變成了外形(口)內聲(或)的新形聲字了。④是楷書形體。⑤是簡化字,“國”中有珍寶(玉),變成了書寫方便的新會意字了。
《說文》:“國,邦也。”“國”字的本義是“國家”,如《商君書•更法》:“便國不必法古。”也就是說:只要有利于國家,就不一定要效法上古的治國之道。由“國家”又能引申為“國都”,如宋玉《對楚王問》:“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。”這是說:在都城中能跟著唱的人有好幾千。
請注意:古代稱告老還家的卿大夫為“國老”。可是辛棄疾的《千年調》詞中的“甘國老”,卻是指中草藥中的“甘草"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得明白:因甘草具“調和眾藥之功,固有國老之號”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形聲字。從口,或聲。“國”之初文作“或”,始見于西周金文,會意字。字形1從、從
,
象征疆域領土,
為“柲” (兵器之柄)之初文(參見八部“必”字條),表示以武器守衛;字形2從
,像“或”有四至;字形3省去中左右兩豎筆,字形4又將上面的橫筆與
相交而成“戈”字(為后世文字所本)。因借用為或然之“或”及疑惑之“或”,遂加“口”旁作“國” (字形5),或加“邑”旁作“
” (《金文編》826頁,師?簋)以表示本義;戰國文字中又出現了加“土”旁的“域” (字形7,三體石經古文)和加“宀”旁的“
” (《郭店》 112頁,郭店楚簡《緇衣》),均為形聲字。其中“
”、 “
”二字后世不再使用, “或”、“域”、“國”則分化為三個不同的字(《說文》:“國,邦也。”戈部:“或,邦也。……域,或又從土。”是“或”、“域”、“國”古本一字)。本義指疆域,地域。這個意思后來寫作“域”。引申指地區,區域。何尊:“武王既克大邑商,則廷告于天,曰:余宅茲中或(國),自之辥民。” (中國:指周王朝疆域內的中心地區,即洛邑。辥:治理。) 《書·洛誥》:“作新大邑于東國洛,四方民大和會。”又引申指分封的諸侯國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:“大宰之職,掌建邦之六典,以佐王治邦國。”賈公彥疏:“《周禮》凡言邦國者,皆是諸侯之國。”秦公鐘:“我先且(祖)受天命商(賞)宅受或(國)。”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昔武王克商,光(廣)有天下,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,姬姓之國者四十人,皆舉親也。”后泛指國家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道(dǎo)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”也指國都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制,大都(dū)不過參(sān)國之一。” 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一)《史記·樂毅列傳》:“輕卒銳兵,長驅至國。” “國”俗書作“囯”,始見于北齊宋敬業造像,從口、從王,會“口中有王”之意。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小說戲曲刻本中,“國”字多寫作“囯” (見《宋元以來俗字譜》 41頁)。新中國成立后,“國”簡化為“國” (在“囯”中加點兒而成)。(冀小軍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?
漢典:m.mykzcw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