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或
?
“或遲或速,或先或后。”這個“或”字是個會意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左邊是“戈”,中間的“口”表示城有墻垣,并有武器守衛,所以“或”字的本義就是“國家”的“國”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較甲骨文復雜了些,但字意未變。③是小篆的形體。④是楷書的形體,均從金文直接演變而來。
《說文》:“或,邦也。”可見“或”字的本義就是“國家”。到了后世,“或”字被假借為無定代詞用了,表示“有的……,有的……”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如鴻毛。”這一借就不還了,所以當“國家”講的“或”,就在“或”之外表再套上個“甗囗”,這就產生了一個外形內聲的新形聲字“國(國)”,自此,“或”與“國”就有了明確的分工。
請注意:在古籍中,“或”字經常代“惑”字用,如《漢書•霍去病傳》:“或失道。”這是說:因“迷惑”而迷了路。若理解為“有的”、“或者”,都是不對的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從戈、從口,口像城形,會用戈守城之意。國之初文。西周金文“或”字或從口,從柲之初文。所從的“口”(城之初文)多是上、下加短橫以圍之,有的是上、下、左、右均加短橫以圍之,或“口”內加點為飾,還有贅加“邑”旁繁化的。春秋、戰國文字“或”承襲西周金文,或上、左、下短橫相連作“匚”形,遂分化出“國”字。《說文》或字異體作“域”,加“土”繁化。后分化出“域”字。本義是邦國、封國。《說文》:“或,邦也。”何尊:“余其宅茲中或。”師?簋:“弗跡我東或。”又指邊境、疆界。毛公鼎:“康能四或(域)。”《詩·商頌·玄鳥》:“肇域彼四海。”朱熹集傳:“域,封境也。”這些意義的“或”讀為yù。《包山楚簡》120:“或殺下蔡人舒睪”(有人殺了下蔡人舒睪),“或”,代詞,相當于“有人”。《廣雅·釋詁一》:“或,有也。”齊镈:“勿或俞(渝)改。”(不要有所改變)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:“或,猶又也。”??匜:“白(伯)揚父乃或(又)吏(使)牧牛誓曰。”這些意義的“或”讀為huò。(徐在國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漢典:m.mykzcw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