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武
?
這個“武”字是個會意字。甲骨文①的上部是“戈”(武器),下部是“止”(腳),有“戈”有“止”,表示征伐動武。金文②的形體與甲骨文基本相同。③是小篆的寫法,也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。④是楷書的寫法,只是將其中的“戈”減少了一撇,左上部又多了一橫,其余并無變化。
“武”字的本義是指“軍事”,與“文”相對,如《尚書•武成》:“偃武修文。”“偃”字為“停止”義,這是說停止武的,提倡文的。從“軍事”義又可以引申為“勇猛”,如《詩經•鄭風•羔裘》:“孔武有力。”“孔”為“很”義,這句話是說:很勇猛有力氣。要搞行軍打仗的武事,部隊的行列一線相從,所以“武”字又可以當“腳步”講,如屈原《離騷》:“繼前王之踵武。”“踵”是腳后跟;“前王”指楚國過去強盛時期的君主。這句話的大意是:跟上前王的腳步。從“腳步”又可以引申為長度,古時以六尺為步,半步為武,如《國語•周語下》:“不過步武尺寸之間。”這是說距離很近的意思。
在寫法上還要注意:“武”字的右邊沒有一撇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
會意字。從止表示行進,從戈表示武器,本義是征伐、示威,非《說文》所說“止戈為武”。甲骨文從止、從戈,或加“行”繁化。金文承襲甲骨文,利簋、盂鼎或增“王”(為周武王之專用字),或從戉(斧鉞之屬),止旁或訛作“”。戰國文字“武”所從的“止”或訛作“
”,所從“戈”旁下部左撇延伸變直或作“
”,遂為漢隸書所本。楷書“武”所從的“
”當為“戈”訛變。“武”指與軍事、戰爭有關的事。
羌鐘:“武文咸刺(烈),永世毋忘。” 《書·武成》:“偃武脩文。” (停息戰爭,從事文教)引申指勇武。王孫鐘:“肅哲圣武。”虢季子白盤:“壯武于戎工。” (在軍事行動中勇武有為)《詩·鄭風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飾,孔武有力。”(徐在國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漢典:m.mykzcw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