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2、3《甲文編》附錄上,54頁。4、8-11《金文編》673頁。5、14《四版校補》114頁。6、7《甲文編》394頁。12《戰(zhàn)文編》648頁。13《說文》198頁。15《睡甲》151頁。16《馬王堆》391頁
會意字。像雙手持器(有鋬)向另一器(無鋬)傾注液體之形。該字構(gòu)形的發(fā)展可以分為繁簡二系。繁系包括1-5各形,其通行時間為商代到西周,其中2(省去雙手形)、3(省去雙手形及有鋬器之圈足形)、4(省去雙手形及無鋬器形)各形是1逐步簡化的結(jié)果,而5則是1的直接繼承,只是雙手的位置放在兩器的正下方,與初文放在有柄之器下者有所不同。簡系包括6-12各形,其存在時間為商代至今。其中6或7形應(yīng)看成由4形所代表的有柄之器經(jīng)過截除性簡化而形成的,即截取器形中靠近鋬的部分和器中的液體,而省去其他部分。12則是簡系中為追求美觀而有意繁化的結(jié)果。易字本義當為傾注(此義不見于文獻,而表示注水器的匜字可能是其同源詞),引申為賜予,后代一般用賜(賜)記錄這個意義。旅鼎:“公易(賜)旅貝十朋。”臣卿鼎:“臣卿易(賜)金。”《商君書·錯法》:“夫離朱見秋豪百步之外,而不能以明目易人;烏獲舉千鈞之重,而不能以多力易人。”又引申為更易。甲骨文常見“易日”一語。《易·系辭下》:“上古穴居而野處,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。”文獻中常見的“難易”之“易”,應(yīng)該看成借字(無本字)。(孟蓬生)
——李學(xué)勤《字源》
擴展閱讀

“夫功者,難成而易敗;時者,難得而易失也。”這個“易”字本為象形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就像頭朝上的一條“蜥蜴”的象形字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更像蜥蜴的樣子了。③是小篆的形體,與金文相似。④為楷書的寫法。
《說文》:“易,晰易,堰蜒,守宮也。”許慎之說可信。當“易”被假借為“改變”義之后,那么當“蜥蜴”講的“易”就寫作“蜴”了。后世“易”字均用其假借義。首先,“易”被假借為“交換”義,如《荀子•正名》:“以一易一……尤得亦無喪也。”大意是:用一個換一個,沒有多得也沒有喪失。《鹽鐵論•本議》:“農(nóng)商工師,各得所欲,交易而退。”現(xiàn)在所謂“交易”、“貿(mào)易”也有“交換”、“互通有無”之意。由“交換”引申為“改變”,如《漢書•賈誼傳》:“易服色制度。”《荀子•樂論》:“移風易俗。”“易”字還可以當“容易”講,如《史記•淮陰侯列傳》:“難得而易失之。”
請注意:《荀子•富國》中“至于疆易”里的“易”是“埸”(yì)”字,當“邊界”講。“易”與“昜”形體近似,容易混淆;作偏旁用時也不能寫成“??”。

漢典: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