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量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擴展閱讀一
擴展閱讀二
“量”字的構形初義未有定論。甲金文從“日”從“東”,“東”象囊袋,異體從“田”,疑“量”是“糧”之初文(裘錫圭),本義是糧田。一說會太陽底下量度東西之意(于省吾、劉興隆),本義是衡量、量度。《說文》:“量,稱輕重也。從重省,曏省聲。??,古文量。”
甲骨文構形有多種說法,何琳儀認為從“昜”從“東”,昜、東共享豎筆,“昜”是量的聲符。孫常敘認為不從“日”,所謂“日”形象囊袋的袋口,象張囊橐之口以量物之形,按此說與字形不合,“東”已象袋子上下兩端皆有束縛,故不能再象袋口。郭沫若認為此字是“亮”的古文,象太陽從東方升起,大放光明,按此說雖可從聲音方面說明“亮”與“量”的關系,但除音理之外,與“量”字的用義難以連系。甲骨文又有從“田”和從“束”之形,或不從“日”而從“子”形,所謂“子”形疑為筆畫增繁所致。
甲骨文用為人名和地名,金文用為國名和人名,戰國竹簡用作衡量之意,《上博楚竹書二.容成氏》:“不量丌(其)力之不足”。又表示度量衡之度量,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:“慎度量”。
——香港中文大學《漢語多功能字庫》
漢典:zdic.net